江南大运河长啥样?看图……
2020-09-02 21:00:00 凤凰出版社公众号


 △ 《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内页

茫茫宇宙,人生苦短,只有山川永恒。芸芸万物,和谐共生,唯以人力独尊。长城蔚起山巅,傲然“陆”之脊梁。运河卷舒千里,抒写“川”之神韵。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全长一千七百八十二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十倍,巴拿马运河的二十二倍。仅二O一四年六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点段长度,就有约一千一百公里,涵盖全国约四分之一省市的二十七个城市。它和万里长城,分别为中华内陆文化和江河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人民辛苦劳动的结晶、人类永不磨灭的伟大工程。

京杭运河是区域沟通的桥梁,北起北京,南抵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众多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又是国家统一的纽带,通过运河频繁的物流、人流、资讯流、资金流,以南方强大的经济文化实力,支撑着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提供保障。同时还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脉,不仅串联起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使形态各异的区域文明在交流中不断互补与融合,而且运河本身也是一座文化宝库、沿线人民的生活家园、众多城市的生母乳娘。其一堤一坝、一湾一闸,无不是历史的见证,诉说着世代传承的古老故事。

△今河图说,选自《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

江南大运河在中国运河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相传太伯渎为商末太伯所开,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多年。《水经注》引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徐偃王是徐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国君,其国都位于今江苏省泗洪县境内。有学者考证,徐偃王“通沟陈、蔡之间”就是开凿鸿沟,而鸿沟为隋唐运河重要河段通济渠的前身。此事发生在周穆王时,距今也有约三千年。至于春秋时吴王开凿邗沟的故事,载在《左传》,在我国早就妇孺皆知了。

△ 春秋吴王夫差邗沟故道图,选自《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此图为适应微信,经过拼合)

中国运河有隋唐运河与元明京杭运河之分。但无论河道如何变化,公元前四八六年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都是其核心河段。大运河是作为一个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其中仅江苏部分就途经十五个市县,其间有历史文化名城八座、历史文化名镇十一座,沿线世界遗产点二十二处,占全线的百分之四十;目前通航里程六百九十公里,接近全线总里程的四成、全线通航总里程的五成。

隋唐运河自洛阳迤逦东来,由宿州符离县(今属安徽宿州)经虹县(今安徽泗县)、泗州临淮县(今盱眙县西北),到淮安入淮扬运河,在扬州过江,再一路向东向南,直达杭州。清顺治二年置江南省,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和上海。京杭运河流经江南地区的河段主要由中运河、淮扬运河、浙西运河几个部分组成。中运河起于徐州,经宿迁、桃源(今泗阳县),止于清河(今淮安市淮阴区)。淮扬运河即古邗沟,又叫山阳渎、里运河,北起今淮安,经宝应、高邮,至扬州瓜洲过江。浙西运河北由瓜洲对岸镇江起,东经常州,在苏州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的平望镇进入浙江,最终抵达杭州。迫于黄河夺淮对运道的冲击,京杭运河淮安至徐州段一度借用黄河河道运送漕粮,史称“借黄行运”。

△ 隋邗沟故道图,选自《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此图为适应微信,经过拼合)

漕运在古代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设有南河总督衙门、漕运总督衙门等专门管理机构。清代雍正后南河总督衙门一直驻扎在清江浦(今淮安市区),专事河道疏浚与堤防维护。漕运总督则清沿明制,始终驻于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区)。在长期的航运实践中,运河河道治理形成一系列工作机制与制度:河堤维护有捕捉獾等穴居动物的器具,清淤有滚江龙等设施,堵缺口有合龙等工序,包括器具样式、标准、收购价格及工作流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 江南界漕河图,选自《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快,生活节奏快,工作步伐快,每天需要接受海量的资讯,读书碎片化、读书图像化悄然兴起。江南大运河历时既久,涉及空间范围又相当大,图像的优点是生动形象、文约事丰,恰好有助于体现运河时空变化的直观性,提高阅读效率。可惜古代有关大运河的系统性图像文献十分罕见,史料大多散见于政书、奏疏、文集与各地方志等,搜阅十分不便。

为此,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选编了《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图谱》分为五个部分:一、古运河图,二、运河总图,三、运河分图,四、河患河务图,五、沿河风情图。并大致标出运河点段对应的当今地理位置,考虑到运河图谱的完整性,极个别点段涉及山东地区。目的就是让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尽可能大的资讯量,粗略地了解江南大运河的前世今生,从而保护好祖先遗产,传承好运河文化,建设好“江南”这个共同的家园。

书中的“江南”,泛指今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文章来源:凤凰出版社公众号

编辑:新华报业网
指导单位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办单位
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
新华日报社
支持单位
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广播电视局
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
版权所有© 2021 江苏新华云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1042539号